(二)大关节托劈摇指
1.河南的大关节的托劈摇指与山东托劈摇指要领基本相同,根本区别在于拇指远侧关节(第一关节)不弯曲,力点由掌指关节为支撑点。
2.仍注意掌指关节不能塌陷。
3.其音色特点为清脆明亮、声音扎实,穿透力较强。
例2.《新开板》(片断)
(三)压腕食指摇
1.因为古筝传统托辟摇指调解音量有一定难度,为表现幽雅抒情的乐曲,借鉴了琵琶摇指,于是产生了手腕压在古筝盒盖板上压腕食指摇。
2.右手手腕的左下方作为支撑点,手腕不要用力过多,保持灵活不要僵硬。
3.其音色特点相对托劈摇指更为轻柔、细腻、流畅。
例3.《瑶族舞曲》(片断)
(四)压腕中指摇
压腕中指摇与压腕食指摇基本要领相同,鉴于对食指摇力度的增强,继而出现了压腕中指摇。
(五)压腕多指摇
1.压腕多指摇是借鉴压腕食指摇和压腕中指摇,为丰富表现手法,适应现代古筝曲的需要,即发展为压腕多指摇
2.通过多指摇运用不协和的音响效果,表现一种强烈的情感变化
例4.《黔中赋》(片断)
(六)扎桩压腕摇
1.扎桩摇指与压腕摇指的不同之处在于重心发生了变化,由压腕摇指的腕部为支点转移到扎桩摇指的小指为支点。
2.扎桩摇指的摇指频率可以加快、加密;尤其过弦中可做到无痕换弦,为演奏较长旋律的摇指连接提供便捷条件。
例5.《草原英雄小姐妹》(片断)
(七)扎桩提腕摇
1.扎桩提腕摇指比起扎桩压腕摇更能使大臂放松,由于地球引力作用,能使力点更好的集中于指尖。
2.相对于扎桩压腕摇指音色更圆润,且方便过弦。
3.弹奏中注意臂肘放松,自然下垂。
例6.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》(片断)
(八)悬腕压腕摇
1.悬腕压腕摇指是在扎桩压腕摇指基础上,小指放松并自然收拢,使力点完全转移到大指上。
2.其优点明显较扎桩压腕摇指更灵活,音色更丰富。
3.在弹奏中注意将义甲与筝弦调整为90度角。
例7.《战台风》(片断)
(九)悬腕提腕摇
1.悬腕提腕摇在当代古筝摇指演奏技法中难度最大,运用最广,音色最美、最通透,表现力最强,此技法由中国音乐学院李婉芬教授首创的,后由中国音乐学院林玲教授推广并发展完善。
2.悬腕提腕摇的最大特点在于手臂完全处于自然放松状态,遥指与弹奏衔接便利自如,音色统一,可以在快速弹奏中随意穿插摇指。
3.在训练中注意培养小臂肌肉的力度,如果在训练中发现手腕或大臂酸痛,说明用力方向出现偏差。义甲与筝弦成垂直方向,而甲面与筝弦成30度角。
4.在单弦练习中,注意由慢渐快,由弱渐强,力点轮换交替;在过弦练习中,要做到无痕换弦,像大珠小珠落玉盘。
例8.《姜女泪》 (片断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